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上大聯盟!

恭喜!
在3A還有冬季聯盟早已鍛鍊出十八般武藝,
這次被Call up就不要回來摟!
只能說掰掰喔!

偶爾回來跟我們敘敘舊下棋可以,
打球,請回大聯盟!

永遠都是準備好的一天,
記得跟已經在大聯盟比賽的他們,
精進球技!


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2007年度最噁心第一名得主!

一堆噁心的報導,讓人想吐到不行!
講得這麼曖昧!讓人不禁強烈懷疑馬英九跟蕭萬長在搞婚外情啊!
這些報導看來都是御用記者撰寫的吧!
就像是小時候那些造神的故事,講述「蔣公看到小魚逆流而上」、「華盛頓的櫻桃樹」之封建思想,真是對於民主的諷刺!



運匠一句話 促老蕭復出
【聯合報╱本報記者范凌嘉】
2007.06.23 03:03 am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尋尋覓覓,最後選定前行政院長蕭萬長搭檔,跌破不少人眼鏡。馬從起心動念到拍板定案,總共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期間「三顧茅廬」,蕭才點頭應允,經過「六度晤談」,終於確立競選主軸。
五月卅一日,馬英九確定立法院長王金平意向後,各方推薦不斷;馬英九非常重視各領域優秀的台灣賢達,陸續排定行程,一一拜訪,聆聽看法。據指出,這些人士普遍對台灣前景憂心忡忡,並提出具體建議,一輪請益之後,馬自覺「收穫良多」。
馬英九與蕭萬長的第一次碰面,是在六月十日訪問印度、新加坡前幾天,當天馬拜訪蕭,也是定位為請益,兩人並未觸及副手人選問題,但深入談到台灣經濟發展的可能出路。
第二次馬蕭會,是在馬出訪前夕,兩人更為投機。馬問到台灣的政經困境,蕭萬長反問,「中共打壓,是七年前才開始嗎?」蕭認為,現在的困局是因為台灣不夠務實、不肯開放,唯有務實、開放與穩健,主動出擊,才能再建經濟奇蹟,布局更廣的國際戰略。
馬英九一聽,大為折服,當場邀請蕭萬長擔任副手,蕭僅表示願傾力幫忙,卻無意搭檔。蕭說,卅多年公務生涯,讓他失去許多與家人互動的機會,老婆女兒不會贊成復出,他建議馬英九要給年輕人機會,「我也是因為這個理由請辭副主席」。
馬英九從印星返國隔天,立刻三度拜訪蕭萬長重提搭檔之事。馬對蕭說,「我不是用總統參選人的身分邀請,而是台灣人民都希望你復出服務」,「你一直以台灣人民為念,即使兩千年敗選,陳總統找你幫忙,你都願意,可見你是真正想為台灣奉獻的人,請你務必考慮!」
蕭萬長相當感動,但仍感遲疑,陷入天人交戰。當天他在路上散步沉思時,路旁一輛計程車搖下車窗,面貌有些兇狠的大嗓門司機忽然叫住他,「蕭仔!(台語)」司機說:「蕭仔你要出來啦!七年前我給阿扁騙去,現在生意越來越壞,你要出來救台灣啊!」
計程車司機的話,讓蕭非常震撼,感覺「冥冥中自有天意」,心中也就有了決定。回家後他告訴老婆最後決定,表示自己「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他也對基督徒的女兒說,「這也許是你的上帝、我的老天,所做出的安排」,女兒聽後,只能「含淚捐出老爸」。
翌日,馬英九第四度造訪蕭萬長,馬英九真情流露、剖心溝通,表示自己被起訴是「生涯一大打擊」,但如果不堅持下去,以後對自己無法交代,他對蕭說,「台灣到了這個地步,你我都不能袖手旁觀啊!」一番懇切談話,終於重燃經濟老兵的熱情跟使命感,蕭慨然允諾。
第五次與第六次會面,馬蕭開始確認競選主軸。蕭提出「全區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指台灣不能再鎖國,必須採「務實、開放、穩健」的大戰略,讓經濟活絡起來,才能進一步確保台灣的外交空間、國家安全,對這些部分馬全盤接受。
【2007/06/23 聯合報】

===============================================

中國時報 2007.06.23  深談三次 馬一句話打動了蕭
蕭旭岑、何博文/新聞幕後


馬英九找尋副手之旅,終於由帶領台灣走過亞洲金融風暴的蕭萬長出線。據了解,五月底「馬王配」破局後,馬英九與蕭萬長深談三次,蕭一開始婉拒。十六日馬對蕭講一句:「院長,台灣都已到此地步,你我怎能袖手旁觀?」終於打動了蕭萬長。 劉兆玄居間穿梭助陣 知情人士指出,找蕭萬長是馬英九強烈的意志展現,馬核心幕僚、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則扮演居間穿梭的關鍵因素。劉兆玄是蕭萬長擔任行政院長時的副院長,兩人交情深厚。六月初劉兆玄還親自帶了五、六位襄助馬英九的財經學者,向蕭萬長請益經濟政策。 事實上,馬與蕭一直保持密切聯繫,「馬王配」未定之前,馬蕭即時常見面,暢談國政與經濟政策。五月三十一日「馬王配」破局後,馬隔幾天就與蕭萬長見面,當時蕭說:「我知道你想為台灣做事,我想我們都是這樣的人,我一定幫你到底。」這句話讓馬非常窩心。 馬訪印度前正式邀請 但那次馬未對蕭開口徵詢副手,在十一日出訪印度之前,馬又找蕭,正式開口邀請蕭出任副手。當時蕭說,他會幫忙,但不一定要當副手,主要是因太太和女兒都反對;蕭的夫人朱俶賢認為,蕭卸任公職後,經六、七年調養,時常游泳,「現在身體好得像是體專學生。」 蕭告訴馬,他前年卸任國民黨副主席,就是希望給年輕人機會,「國家在我很年輕的時候就給我機會,四十歲前就當到國貿局長,我想應該給年輕人機會。」但馬認為,蕭只比他大十一歲,六十八歲的年齡,和吳伯雄、王金平差不多,蕭是過謙了。 第二次會談並正式邀請,雖然蕭未點頭,但馬覺得和蕭談得很投機,甚至聊到忘了時間。馬對幕僚說,蕭有台灣人傳統很可貴的特質:「認真、踏實、誠懇、包容」,但這些在近年政壇都已逐漸流失。馬十五日由新加坡返國後隔天(十六日),立即再與蕭見第三次面。 那次見面,蕭還顯得猶豫,馬一開始就對蕭說:「院長,台灣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你我豈能袖手旁觀?讓我們一起找回台灣失落已久的價值吧。」蕭聽了,顯得有些激動,他跟馬說:「你這句話,打動了我這個經濟老兵的心,重燃我再拚一次的熱情。」 馬敬蕭沒有黨派之分 蕭終於跟馬點頭,馬高興地再三感謝離去。但蕭的女兒跟蕭說,她還是很不捨,蕭對女兒說:「也許你很捨不得,但我們有機會幫台灣再拚一次,也許這是我信仰的上天給我的機會吧,我們就順天意吧。」女兒終於也被老爸的使命感所感動。 親蕭人士轉述,馬很肯定蕭真心為台灣,願不分黨派的理念。馬對蕭說,他知道蕭這幾年一心想為台灣做事,沒有黨派之分,也沒有個人之私,「我很感動也很尊敬。」蕭聽到馬很誠懇地這樣說,心中寬慰難以形容。 蕭也對馬坦率說,「這場仗不好打。」他要馬英九堅持走中道、包容,共同喚起台灣人的價值。但蕭也對馬說,這場仗是不好打,但就算是跳火坑,也要跳下去,不然看台灣沉淪下去,「我會後悔的!」 蕭:要讓台灣人感動 馬還說,之前有人說,副手人選要讓民進黨害怕,蕭過去對台灣的努力,應會讓民進黨無著力點;蕭馬上說:「重點是要讓台灣人感動,讓台灣人感動,民進黨才會害怕。」這句話讓馬英九感動很久。

========================================

中國時報 2007.06.23  「不忍,不捨台灣坐困愁城」 救經濟 蕭激動 馬感動
何博文、蕭旭岑/台北報導
二○○八年國民黨「馬蕭配」,將以挽救台灣經濟為政見主軸。據了解,馬蕭兩人多次會面深談過程,蕭萬長對台灣如果沒有把握二○一○經濟發展關鍵年,很可能從四小龍中「不見」深感憂心,與馬有非常深入的財經面向剖析。馬蕭誓言要替台灣經濟找出一條活路。
蕭萬長具體建議,一定要讓台灣成為「全區的自由貿易區」。他說,亞洲其他三小龍,香港、新加坡都是自由貿易區;韓國與東協、美國簽好了自由貿易協定,也正在與歐盟、中共談。換言之,二○一○年,韓國也差不多會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台灣大方向一定要朝此規畫,細部可再談。
蕭對馬指出,距離二○一○年台灣只剩二年多,該如何面對?如繼續鎖國、政治掛帥的思維,那麼台灣的經濟在此後將會加速下滑。他憂心,東協加一、加三,中國大陸辦奧運後,經濟勢力會更壯大,台灣在那時被擠壓的空間會更嚴重,這不是「預測」而是已經開始了。
蕭表示,為什麼所有的外商商會不斷地警告台灣要注意,因外商很靈敏,看到台灣若沒目標、沒政策、未來將很黯淡,不能再耽擱了。
蕭萬長向馬英九表示,台灣經濟在全球化,大陸崛起,「既是機會也是威脅」,善用形勢,機會大於威脅,馬英九相當認同這觀點。他強調,赴大陸參加過博鰲論壇,與全世界領袖會談,覺得台灣需要新的大略重新找回經濟活力、經濟專才。現在只要突破,這不但不會是危機,而且會是轉機。
否則全世界三角鼎立,亞太區域重心反轉,台灣不能在這個區域自我鎖縛、孤立,束手無策。短短七、八年內,台灣從四小龍之頭走到四小龍之尾,再繼續下去,很快會連四小龍都不是。這不是危言聳聽,馬聞言頻頻點頭。
蕭萬長指出,台灣現在還一天到晚,等別人找我們簽自由貿易協定,其他三小龍都已成為自由貿易區,這不能推說中共打壓,是因為政府無作為、鎖國造成的。「這是我幾十年,跟著台灣經濟發展一步一腳印走過來時,所深刻體認到的,我是台灣的經濟老兵,我……」
據了解,蕭萬長說到此處,眼眶都激動地紅了,馬英九聽了更是感動。
蕭認為,他和馬有惺惺相惜的感覺、看法一致,台灣不能再坐困愁城、一籌莫展。他同時建議馬英九,思考經濟議題時,將格局拉高到大區域,將兩岸關係放在全球脈絡下思考,這樣不會顯出只在談兩岸直航,也可以避開民進黨的抹紅攻勢。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政治也可以這樣搞!

哈比國又有新特色啦:Blowjob is a job indeed.

NEE party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Andrew Marr's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

" 很可惜只有看到最後一集!(全系列共五集)





本集內容重點:
(Reuter's reviewer)
As this superlative series comes to a close, Andrew Marr shows no sign of taking his foot off the accelerator. Flapping his hands expressively, he roars through the John Major years and takes off into the bright new dawn that was Tony Blair's New Labour, relishing every news report and every salacious anecdote equally. He's an irresistible storyteller, with an ability to make even something as potentially dull as the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seem sexy. Which is no mean feat. There are plenty of deliciously naughty stories, such as the alleged conversation between Major and the editor of The Sun (too rude to repeat here), as well as many serious moments, including the London bombings of 2005. And, inevitably, there's footage of what is arguably the most star-studded event a prime minister has ever hosted at Number Ten: the champagne reception in 1997 where the likes of Noel Gallagher from Oasis, comedian Eddie Izzard and designer Vivienne Westwood raised a glass to Cool Britannia. Despite cataloguing some 50 years of turbulent British history, Marr ends the series on a reassuringly upbeat note. "To be born British," he smiles, "remains a fantastic stroke of luck." RT reviewer - Jane Rackham


筆記:

1. First Gulf War gave John Major a early taste of victory.

2. World Wide Web invention by Sir Tim Berners-Lee.

3. Tread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Union, aka Maastricht Treaty, negotiated and signed by John Major with two major victory for the Britons: (1) an opt-out from the single currency 'euro' and 'keep the British Sterling', (2) an opt-out of the 'Social Chapter' (but later the Labour government cancelled the opt-out and agreed to sign the Social Chapter, enforced in Amsterdam Treaty).

4. Black Wednesday (16/09/92) : John Major's government insisted to raise the interest rate and to stay in the 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 eventually lost the battle to international speculators and withdrew from the ERM.

5. Emerging Crime, Poverty and Violence: and John proposed a failed campaign 'Back to Basic' with many scandals of his cabinet.

6. Growth of Labour Party: John Miller, with a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 from a heart attack, was succeeded by Tony Blair, who pledged to have the 'New Labour, New Britain'. The show also depicted the negotiation and settlement between Tony and Gordon Brown about who will be the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 (搭配這段敘述的背景音樂選了當時最紅的Bittersweet Symphony以及Common People!!讚!)

7. Princess Diana died and Blair won an astonishing 90% popularity.

8. F1 got exemption from Labour government's policy to ban tobacco advertisement in sports related industry. And Tony got away from the accusation of the alleged F1 donation to Labour Party.

9. UK Devolutio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ottish Parliament, 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 and a proposed Northern Ireland Assembly (according to 1998 Belfast Agreement).

10. The disastrous Millenium Dome: what for?

11. The September 11: Britain's solidarity with the Americans that allowed Tony to pledge a 'War on Terrorism' followed by 0.3m anti-war protest in London, biggest ever in 60 years, and the suicide of Dr. David Kelly.

12. 7/7/05 London Explosion: all terrorists are british.

13. Economic Stronger ever with low inflation, solid purchasing power, the last national identity.

14. Step down of Tony Blair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曾經


曾在海的對岸,遙望著彼方!

沒想到,今天來到了彼岸,有不同的境遇!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圖像的意義

常坐公車的我
發現倫敦以及英國的街頭
最常販賣的人物是
1. Princess Diana



2. Bob Marley






3. Che Guevara (ps. 有一個有趣的人很討厭他)


第一位的出現比較容易理解,不管是Diana在世或過世之後,英國處處可見他的相關報導。
不過後面兩位,既不是英國人(剛好都是中南美洲人),何以常常出現在英國街頭巷尾呢?
是對於左派的憧憬?還是兩位有什麼共同特質嗎?
一位是雷鬼教父,一位是革命者,或許真的有什麼同質性吧。
不過,看多了他們的出現,我想,消費他們的人,或許已經只是趕流行了。
所以,到底是圖像影響了人的思想,還是圖像上的人物,真的令人懷念呢?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The New 'UCL Institute for Cultural Heritage' Building








cost £27 million.

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每次東西向穿越UCL時,要上上下下了!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Day 1


一瞬間又是個Day 1 of June,

讓我想起在紐約拍的這張照片。

雖然是微軟→這個世界最大惡魔黨的廣告,

但是我卻喜歡簡單Day 1的意境。

人生,

能有多少個Day 1呢?

Easy Read More

Google

Google Translator